|
发表于 2009-12-12 10:23:48
|
查看: 231 |
回复: 0
《记六林-成源战役》- n* F" i3 t4 i: o! A% V
“六林-成源战役”发生在两日前,是宋军在南线与越军之间的决定性战役,称之为越军的斯大林格乐胜利毫不为过。依国际惯例引用战役发生地命名。7 A/ J( b' W6 T% N) B
在本轮游戏中,“六林-成源战役”并非规模最大、也非最具有影响力的战役,但其战术性却值得回顾与探讨,顾作文记之,供参考探讨。; S# {/ J3 z" E
( q$ X5 C! [! a( A本人只是军团普通成员,对军团战略只能妄加猜测,也有可能有不实之处,望读者自辨。
6 Y) F+ H9 `! R, s0 O5 O+ P: E4 {# E+ X7 B) l: u
背景:宋不宣而战,闪击灭亡吴。
" k; ^/ x: s) Q6 x 越军前出控制通集据点。通集与宋接触两条通道中的一条。另一条是150NPC控制的成源- 广殿,连接越方的林远城。
: Q3 b( X$ {) b9 n& Q 越军在通集布有3~4万兵力防守,兼有50%的城防工事;而林远则既无兵力,城防仅为 10%。
$ Q- r# u: B8 X: l 当时本人十分担心,宋直接打通150NPC通道,直攻林远,则越无险可守。& N4 s: I7 [( ~! W
宋方原在通集对面风宫布有9000多兵力,但在“六林-成源战役”日却消失。3 P9 }) X* a9 Q; l
据各种非官方途径了解,越军参战兵8W左右,以一级兵为主;宋军参战兵力约3~4W,有大量二级兵。
7 m9 P! b {* w! z7 E6 \% }* Y W, w% A: ?: _
战役动员:在宋攻吴日开始,越既开始全面的暴兵行动。由此带了的问题是,参战日粮草严重不足,很多人只带了4、5回合的粮草。6 a! F" g) d6 Y8 N
, p) X2 e6 w8 a9 h2 ~
战役前日:越分兵迅速拿下严谷、广殿两座 150城,而宋军竟无任何动作。此是宋军第一次失误,未及时占领成源封堵越的出口。
6 T" N! ]0 a+ A2 f5 Q& nbsp; 于是,越军继续拿下成源,宋仍无动作。当晚越迅速将成源城防修到50%,完成了战役前节点的控制。此是宋军第二次失误& {/ v. Q: U4 @0 J
不乘越立足未稳来夺下成源,陷入地理上的被动。此时、越方弱点也很明显,分守通集、成源两线,战线过长,首尾难以相顾。0 S8 ^" E1 {- W1 a* q* w
- P# g8 i" N8 k5 i; K3 @
战役初期:上午10时左右,越军一部4万多兵力布防成源,另一部从通集出发进攻风宫,计划吃掉该处驻防多日的9000宋军,但宋军却在越攻击前消失。
( ]0 F; E$ E) ?3 F- r& amp;nbsp; 据说此时宋军在成源前方三明城布兵。
- J! d" {7 D1 z) w3 D 越军一面布防风宫,城墙修理进展成效并不好;派小规模尖兵进入六林;
x+ x# b9 ?; J, s" }7 N1 H 另一路轻骑迅速向原吴地侵占,短时间就夺取数十城,这些城池本身没有什么价值,估计只是为了激怒宋军,诱惑其前出进攻六林-风宫' D9 y0 u/ Y5 [
而成源兵力则乘机进占三明,切断宋军后路。
$ Z0 W* {* i4 b' t) u
$ L2 }4 O& P) ]0 q2 M c: t 可能由于宋军未能完成兵力动员,整个上午双方在六林只有小规模的接触,六林基本在越军控制之下。但越军似乎对防守六林也缺乏信心,风宫主力并未进入六林,足见越军对宋军还是有害怕的。7 P- X1 \$ o8 o/ i7 P, @, O" E
: y7 m% V' g* p1 Q+ v
战役中期:下午1时左右,越军才逐渐有批量兵力进入六林布防,修理城防,同样进展缓慢。
' d% h C; t2 }9 G7 X# p# B5 |! L1 w 令人奇怪的是,宋军也开始对六林发起进攻,但兵力并不是集中进入,而是一批批的到来。此是宋军第三次失误,算是中了激将计
3 n- X2 H# C7 J4 k 风宫、成源丢失,位于风宫与成源之间的六林,可以得到良好的支援,在没有地利的情,坚守三明、海东一线,越军至多也只能在成源、六林与其对峙。7 s% B9 I! Z& A, h# F
但宋选择了前出。面对宋军前出,越方同样害怕,以为宋军有充足后备军,拿下六林,再合击成源,则越防线可能崩溃。
9 m" ?; L; f3 t5 ]1 F% O% P- _5 r( E$ e/ H( t! \! f
宋军第四次失误,就是进入战场时,没有统一时间,分批进入,结果遭到围攻,损失惨重。- |' N8 I8 ?: |. P J
可能当时救火心切,什么都不顾了,可见其管理组织有问题。但宋军战力极强,一度控制战场北部,但越军风宫兵力已全力驰援,成源则基本未动,少量进入六林。
3 K& x# Q Z7 e2 C5 \3 Q4 i9 h: J# c, d5 T
宋军第五次失误,就是进入六林的兵力不坚决,一部兵力仍留在三明,最终被越军控制六林。
' R& s2 x+ Z6 _7 V1 Y+ H* L3 {: r
H2 t1 L5 T9 `! G: @; A m, D宋军第六次失误,在夺取六林末期,留在三明的大部兵力,竟然猛攻拥有50%城防、四万兵力的成源,其结果可想而知。
* M2 `- y1 n/ O! r% v) M6 o7 T) a3 G/ u本人两队轻骑兵仅损失几百人,就拿了近3000军功。当然宋军战力极强,在50%城防,
3 u7 I. \( C% k) r( {+ A* p5 v在攻城战、在兵力以一敌三的多种不利因素下,仍然取得了2:1的战损。进攻的意义在什么地方?
2 p( y1 l. q9 I" Q7 [
8 h* V. K1 ]$ W4 z2 Q w. X7 | 6 p; n* W6 D, ^+ V% t( y
战役后期:下午6左右,宋军成源进攻战以失败告终,机动兵力近乎耗尽。6 g0 T( L8 A( k0 m* Q/ H3 y
越方侦察工作极好,迅速查明这一点,随既组织成源兵力反扑三明,遂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严阿,宋军形成不了抵抗力。
/ i) Y+ Q W! d2 _# }. \ 晚上越军对宋150城进行扫荡,破坏其后继力,退守成源。$ m5 S: l7 ~) w& G" ?' C0 `
- a" d) q( a/ H' ]----------------------------------------------------------------
9 C2 e E# X3 A% j, p6 h& R9 o! }
纵观此次战役,宋军并非处于劣势,只是战场指挥失当,以至南线崩溃。个人可以总结的经验如下:
: S; c$ h* r/ S8 r5 l1 t1、兵强将猛的作用明显,但不能决定胜负。宋军优势兵强马壮,后备兵力不足;越军病弱,数量上有2:1优势。双方实力相当。4 a' n! x; R6 H/ T# U- H9 ~" H
2、善用地利,控制要点、制造战场。宋军原有地利,被越逐步夺取,后期更是不懂得利用地利,盲目出击。! _2 b! ^! L! h3 ~4 `$ i) [4 @
3、进攻目标性。无论是控制要点,还是扫荡后方,越军进攻有目标性,当进则进,当退则退,不固执于领土。
& R/ q+ p3 t; C, K: A# z" e8 r4、谋略性。先拿城源,再取风宫,再虚夺吴地,诱其宋出击。每个步骤都是连环行动。
) X" O/ Z/ n2 s0 M% x ^. K( _5、集中兵力。宋军这方面问题很大,越军同样有,当然与缺乏战场信心有关。
: S; a4 Y" r5 k$ T* {* P6、城墙作用明显。越军打得是进攻战,50%城防仍然起了作用。3 l7 W( m$ E9 G! m# q+ E& |
7、攻城战必须有2:1的兵力优势;组织管理,各兵种定时一起进入战场。$ x# {( l p5 |. x1 {9 W
8、侦察非常重要,尤其是攻城战;不管是小号间谍,还是斥候侦察,还是尖兵探路。' D7 g9 V1 g1 L
9、骄军必败。宋军存在轻敌,过于低估越军实力,把原本应该进行的防守战,打成了进攻战。
& X& x2 R" |2 F7 t. [, m& u10、保守是必要的。由于各种因素,进攻的风险其实很大。留有储备兵力,万一进攻失败,不至于防线崩溃。若兵力不足,冒险一击,不如先守待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