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5-16 18:13:31
|
查看: 274 |
回复: 0
) g4 I4 A+ T1 t- H& O; p+ K+ E
“著名高校、知名学者”,“盗窃信息、诽谤攻讦”———这两组原本不太相干的信息,竟如此真实地交织在南京大学最近发生的一起学术江湖恩怨上。据《中国青年报》昨日报道,该校校长助理周宪教授因一份指其申报国家精品课程造假的网帖而卷入舆论漩涡。3 w+ i: e0 M( b% }* a7 k
0 t7 ?* e0 m4 L& _! N7 A
说句心里话,尽管在“江湖”之前有“学术”修饰,我对近来高校频频出现的是非恩怨还是兴趣索然。而我后来之所以被这则报道所吸引,是因为报道中提到“这一个案足够具有样本价值”。虽然报道中多有为当事人开脱之语,让我对报道的平衡失去信心,但我依然愿意相信《中国青年报》记者在采访报道时,所努力的方向是要挖掘“样本价值”。3 R& Y1 l! I/ x: P" G
4 u" Y* |' D8 U# s2 T( _0 e
报道中的“样本”直指国家精品课程,校长助理周宪教授与**人的恩怨也因之而起。按教育部制订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正因为肩负如此重大使命,才设计出一套“学校先行建设,省、自治区、直辖市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后补助建设经费”的程序。不得不说,层层把关的程序设计看起来非常完美,但实际操作中之所以备受诟病,主要是该工程已蜕变为高校资源争夺和学科地位评估的重要指标,再加上有经费补助,更成为学者争名夺利的角逐场。& S4 k' ?) E0 S. S& n
8 J) H) h. x$ N4 @* w1 K古希腊神话中,珀琉斯和海洋女神忒提斯举行婚礼,没有得到邀请的不和女神厄里斯向众神掷出了一只金苹果,只因上面写着“送给最美的女神”,于是引发一场旷世纷争。国家精品课程也是这样的金苹果,不仅教授与教授竞争,而且系与系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也展开惨烈的竞争,至于竞争手段的公平与正义,在这巨大的金苹果面前,教授和学校出于自利的本能也会暂时置之脑后。. b$ s! ~ o* _/ S3 ]% S0 ]
; T) R) O0 y; X6 p. G
南京大学这起江湖恩怨,即便报道还原了全部真相,即便当事人只是“顾全大局”的被动选择,但作为校长助理的周宪教授参与其中,无疑暴露了高校行政首脑“赢家通吃”的现实,而负有初审监管之责的教务处不仅没能把关反而提供虚假证明,更折射出高校行政功利化的一面。报道中,周宪教授的导师董健先生直言不讳地指出精品课程存在评估体系的问题,他在接受采访时有一句非常精彩的总结陈词:“制度把人给改了,而不是人改了制度。”要迎合一个扭曲的规定,就不得不把自己给扭曲一下。周宪教授既是制度扭曲的受益者,同时也是牺牲品。' b+ u1 x h+ G- e0 H: E# Z
U2 E, O9 {2 m9 b8 p, W$ a
评估制度的扭曲是高校行政化的必然附产品。所谓高校行政化,不仅指人事、招生、经费的行政安排,更指行政指令无孔不入地渗透进学术领域,无论是争取研究基地、精品课程、国家名师,还是重大招标项目或优秀团队,高校教师和高校管理机构都会竭尽全力争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什么都得去申报,什么都得去评审,一将功成万骨枯,劳民伤财,疲于奔命。于是大学不再是梅贻琦先生所倡导的“大师的大学”,不再是以学术为旨归的大学,而是有行政级别的大学,是论文产量之丰与论文质量之鲜产生强烈反差的大学,是大楼之大、学术之假、口号之响、是非之多的大学。
7 q0 g# G5 T' a6 T% Q' [. g
; D" I7 A5 ? [: _* q而作为一个“样本”,发生在南京大学的这起不该发生的学术江湖恩怨,如果说它有价值,其价值就体现在直指了高校行政化之软肋,反证了去行政化之迫切。
# _! V2 I# r: L7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