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在天 唐山
发新帖
王佳      

收听

听众

主题
发表于 2010-7-8 18:45:05 | 查看: 572| 回复: 0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6月26日,在保定市儿童福利院“类家庭”宿舍楼,“妈妈”张亚娟教5个孩子唱《感恩的心》。“爸爸”则拿出零食犒劳孩子们。

  这是一个特殊的家——“类家庭”。孩子均来自保定市儿童福利院,他们在这个家庭里享受着健全的父爱和母爱。“妈妈”要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们懂得亲情、学会感恩,为将来回归**打好基础。

  这种全新的抚养孤残儿童的方式,一个月前首次在河北出现。另外一位“妈妈”郭清玲也带着5名孤残儿童,摸索着前进。

  “阿姨”变成了“妈妈”

  “妈妈,我要喝水。”“妈妈,我要出去玩。”“妈妈,我要上厕所。”……

  6月26日,在“类家庭”宿舍楼,孩子们纷纷提出要求。“妈妈”郭清玲按照孩子们提要求的先后顺序,最大限度满足他们的要求。她真希望自己有“分身术”。

  刚安顿好**孩子,又有一个孩子走到她身边,拽着她的胳膊说“阿姨,我要尿泡”。

  “叫我什么?再喊我一遍。”刚刚还温柔的郭清玲突然一脸严肃。

  孩子可能意识到错了,望着她的脸脆生生叫了声“妈妈”。“乖孩子,我是妈妈。”郭清玲边说边抚摸着孩子可爱的小脸。

  在这些孩子心里,从来没有对爸爸妈妈的记忆。这些多数被遗弃的孩子,会开口说话时叫的就是“阿姨”、“叔叔”。“爸爸”、“妈妈”对他们来说,太陌生。

  自从搬进“类家庭”那一刻起,郭清玲就教孩子改口叫“爸爸”、“妈妈”。虽然“类家庭”已经开展了一个月时间,孩子们还是会冷不丁冒出一声“阿姨”。不过,孩子叫出口后,马上能自行纠错,再补上一句“妈妈”。

  叫“爸爸”、“妈妈”,这是孩子们融进家庭生活的开端。

  郭清玲的丈夫李健是个老小孩,特别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玩耍,每次回到家都会成为孩子们追逐的对象。“孩子们在儿童部过集体生活时,到了晚上便好问今天晚上是哪位阿姨值班,可孩子们入住家庭后,还养成这样一个习惯,到了晚上总爱问‘今天爸爸值班吗’。”

  “爸爸不值班,爸爸要和我们永远在一起。”郭清玲说,孩子们听到她的回答后才肯入睡。

  “类家庭妈妈”试探着上岗

  郭清玲是一名军嫂,进入“类家庭”以前曾是保定市儿童福利院儿童部的护理员。儿童部15名护理员按照排班照顾着80多名孤残孩子的起居生活。站在护理员的工作角度思考,她们从事的是一种工作,上班时间做好工作,下班后就是自己的私人空间生活。

  保定儿童福利院寄养办公室王胜利主任说:“做儿童福利事业不同于**事情,更多时候要投入大量感情,因为每个孩子都强烈渴望被亲情包围。”

  “如果您有满满的爱心、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欢迎您到市儿童福利院来,成为这里即将组成的类家庭中一员,给孤残儿童一个‘家’……”今年二月,福利院在探索开办“类家庭”养育模式前期,在当地媒体向**公开招募12对爱心父母。

  “类家庭”要求夫妻双方有养育孩子的经验,而且能长期(一年以上)入住;女方的年龄在三十至五十五岁之间,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类家庭家长与养育儿童之间不存在收养关系;入住“类家庭”楼后可带一个亲生孩子跟随入住。白天“爸爸”可外出工作,“妈妈”则在家中照顾孩子。

  张亚娟说,申报“类家庭”前,她下了很大的决心,毕竟这些孩子比起正常的孩子更需要同情和爱,她与丈夫商量,并相约做好面对各种困境的准备。或许要遭到孩子的消极抵抗,要纠正大量的固执的生活习惯,但他们决定试一试。
共有20多对夫妻报名“类家庭”。王胜利说,经筛选,多数报名者不符合“类家庭”模式要求。

  最终,只有郭清玲夫妇和张亚娟夫妇两对夫妻入围。张亚娟和郭清玲一样,此前曾在福利院儿童部做护理工作,不同的是,张亚娟的父母是福利院的退休老职工,她从小跟随父母在福利院长大,对福利院有着特殊的感情。

  孩子们又重新有了“个体概念”

  入住“类家庭”宿舍楼后,张亚娟与郭清玲是邻居,两家仅一墙之隔。

  张亚娟也带了5名孤残孩子,最小的孩子才刚满1岁,走起路来还不太稳当。这孩子虎头虎脑的,吃起饭来“不要命”,笑起来更是可爱,两眼一眯,咧着嘴。张亚娟的丈夫李健笑着说,这是他们家的“小地主”。

  “小地主”又可爱又可气,哭起来没完没了。以前在儿童部过集体生活,护理员管着80多个孩子的起居生活,不能满足每个孩子的要求,现在搬入新家了,“小地主”总喜欢让“妈妈”抱着自己玩。

  两个“类家庭”仅一墙之隔,墙上在建造初期就设计修建了大门。起初,两个家庭的孩子们通过相通的大门来回走动,两家准备的玩具被孩子们拿来拿去弄乱了。

  孩子们认错后,张亚娟责令孩子们把各家玩具归位。

  “孩子过惯了集体生活,什么都不在乎也不好,我要让孩子们分清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张亚娟说,为了让孩子们有个体的概念,并懂得尊重别人,不乱拿别人的物品,她和郭清玲商量后把两家互通的大门锁上了。

  如今,孩子们在一起玩时,已经会分清“这是我的,那是你的”。

  无论亲生不亲生 谁有错都要批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两位“妈妈”说:“孩子们错了,无论涉及孤残儿童还是亲生女儿都要批评,有好吃的,都是尽量分发给孤残儿童来吃。”

  福利院为保障孤残儿童在“类家庭”中的权益,在审批审核进入“类家庭”的夫妇时,福利院严格审查申报者参与“类家庭”工作的动机,考查其是否出于爱心,有没有耐心和奉献精神;福利院通过入户巡查、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情况,对拨付给每位孩子每月的350元生活费的开销进行详细地记账。

  但是,对于纠正孩子们的缺点,福利院还是把教育的权力下放给了“类家庭”家长。孩子错了当然要批评,进入“类家庭”的孩子不单单是让他们感觉到亲情,还要接受正确的家庭教育。

  6月26日,郭清玲为了让孩子走出福利院,去和**同龄孩子感受外面的世界,让丈夫李健找来朋友的车,载着他们去保定市区军校广场观夜景。

  车里空间小,郭清玲独独没让自己的亲生孩子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家庄社区门户-石家庄OK网 ( 冀ICP备04007985号 )

GMT+8, 2024-11-24 16:00 , Processed in 0.03968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